市減災委關於印發天津市貫徹落實“十四五”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各有關單位:
《天津市貫徹落實“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3年3月7日
(聯係人:吳 震;聯係電話:28051693)
(此件主動公開)
天津市貫徹落實“十四五”國家綜合
防災減災規劃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部署要求,積極推進我市自然災害防治體係和防治能力現代化,促進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推動《規劃》在我市落地落實,結合工作實際,製定《天津市貫徹落實“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對天津工作一係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題,加快補齊短板不足,構建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與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協調的自然災害防治體係,全麵提高我市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提供堅強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總攬全局。堅持黨對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全麵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的領導核心作用,形成各方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凝聚力量、提供保障,推動我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2.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升公眾安全知識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
3.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施救。深刻認識我市自然災害形勢,把握災害形成機理和發生發展規律,堅持源頭預防、關口前移,堅持統籌協調、科學應對,紮實做好常態化綜合減災工作,努力把自然災害風險和損失降至最低,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4.堅持科技賦能,精準施策。優化整合運用各類科技資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形成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能力。有針對性實施精準治理,實現預警發布精準、預案實施精準、風險管控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複重建精準。
5.堅持依法管理,社會共治。運用法治思維,完善相關法規和標準體係,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範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動員支持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築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我市自然災害防治體係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抗大險”、“救大災”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製更加科學順暢,防災減災救災法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1.災害發生10小時之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因自然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控製在1%以內,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年均控製在1以內,每十萬人年均受災人次在1.5萬以內。
2.水利、市政、交通等城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災害設防水平進一步提高,抗震減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防治、生態修複等重點防災減災工程成效更加明顯,作用更加突出。
3.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災害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5%。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要素數據庫,編製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
4.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新增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不少於70個,城鄉每個村(社區)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防災減災救災管理機製
提升市應急委、市減災委和地震災害、洪澇災害、氣象災害等災種相關市級專項應急預案指揮機構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統籌協調和指揮調度能力,建立工作機製,明確目標任務,壓實各方責任,推動形成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防災減災救災格局。建立健全自然災害調查評估製度,定期評估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成效,及時開展監督核查,推動落實自然災害防治責任。健全軍地間搶險救災應急聯動機製,加強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和聯訓聯演,提高應急協同能力。推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與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銜接,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協同協作。
(二)加強法規規章和預案標準體係建設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修改情況,推動適時修訂我市防災減災救災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組織修訂完善市、區和基層單位防汛抗旱、森林火災、自然災害救助等自然災害類應急預案,逐級落實責任和措施,強化預案宣貫、培訓、演練、評估等動態管理,提高自然災害類應急預案的科學性、規範性、實操性。加強天津市應急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科學推進地方防災減災救災相關標準體係研究,組織開展《“十四五”應急管理標準化發展計劃》以及風險普查評估、災害信息共享、災情統計等防災減災救災領域標準規範的宣貫和實施。
(三)完善防災減災規劃保障機製
加強規劃協同,強化規劃底線,將安全和韌性、災害風險評估等要求納入我市國土空間規劃相關編製要求,劃示主要災害重點防控區域,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以及相關城市安全控製線。按照《天津市加快建設韌性城市實施方案》統籌推動韌性城市建設工作,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監測、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和保護成效評估。統籌考慮防災減災需求,會同有關部門編製並實施重點區域、天津市海河流域、海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開展環境汙染防治監督管理,組織指導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災害風險評估,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要素數據庫,繪製市、區兩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綜合風險區劃圖、綜合防治區劃圖,建立基礎數據庫共建共享共用及更新機製。修訂地震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洪水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台風風險區劃等。
(四)推進社會力量和市場積極參與
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和社會團體有序參與綜合風險調查、隱患排查治理、應急救援、救災捐贈、生活救助、物資配送、恢複重建、心理疏導、社會工作、科普宣傳教育等工作,開展社會應急力量專業技能培訓,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需求與社會資源的有效對接。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產業政策引導,開展對相關科技領軍(培育)企業認定,充分發揮天津研發和製造優勢,促進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積極推進我市應急產業示範工程。建立應急物資、道路運輸車輛等社會資源緊急征用補償機製。建立民兵、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應急救援等工作機製,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用好駐津央企隊伍、裝備、物資等應急資源,逐步建立應急聯動合作關係,推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原則,發展巨災保險,探索建立地震、洪水等巨災保險機製。鼓勵保險機構結合地區特點,積極開發產品,豐富保險供給,加強與防災減災救災等裝備生產企業對接,擴大保險覆蓋麵,推進農業、居民住房等領域涉災保險工作,發揮保險機製在災害風險分擔、損失補償、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等方麵的作用。引導保險機構在做好事後理賠工作基礎上,加強事前防損,推動保險服務觸點向災害群測群防、預警信息傳遞、宣傳教育培訓等領域延伸,發揮保險資源的防災減損功能和災害風險管理服務作用。
(五)健全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教育長效機製
建立領導幹部應急管理教育培訓機製,製定領導幹部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專項方案,將應急指揮處置、防災減災救災等知識納入黨校(行政學院)教學內容,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等專題培訓,提升災害風險管理能力。依托天津幹部在線學習平台,遴選一批防災減災救災類網絡課程,供廣大幹部選學,擴大教育培訓覆蓋麵。編製印發《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手冊》教師用書,將“自然災害預防與應對”有關內容納入其中,加大防災減災知識教育普及力度。按照國家和我市有關規定,在職業培訓中增加防災減災知識內容,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全市技工院校安全教育課程。構建新時期應急管理全媒體傳播格局,持續做好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宣傳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和自媒體宣傳渠道,打造一批特色宣傳品牌,積極宣傳我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成就。堅持社會與行業相結合,常態與節點相結合,建設網上科普宣教平台、應急虛擬體驗館,建成一批安全文化公益宣傳教育基地,開展體驗式科普教育和市民公共安全應急培訓。充分利用防災減災日、氣象日、安全生產月、森林防火宣傳周、消防宣傳月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和應急演練,宣傳防災減災社會責任義務,普及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推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軍營。打造全國應急防災減災天津科普品牌,建設“天津應急管理科普資源庫”,開發“天津應急科普小程序”,開展“應急之星”科普活動,提高自然災害防禦科普的廣度和深度。
(六)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協作交流
強化京津冀三地區域防災減災救災協作,開展預警形勢研判、災情信息共享、風險調查評估、救災物資保障、救援力量以及地震災害、洪水災害、森林火災技術交流等工作,提高跨區域自然災害聯防聯控和應急響應能力。依托京津冀三地應急指揮信息化係統,推進三地應急指揮平台互聯互通,優化和完善相關技術手段,逐步實現應急隊伍、應急專家人才、物資裝備等數據管理係統對接共享。強化京津冀上下遊台站間災害性天氣的聯合會商,開展氣象-水文業務融合,發展流域水文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在京津冀協同基礎上,逐步建立與其他周邊省份和地區的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交通緊急運輸管理協調機製。開展京津冀農業病蟲害防治、植物保護等相關協作,提高區域農業災害防範能力。將跨區域應急處置工作作為應急管理培訓重要內容,開展各級各類應急管理領導幹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及相關人員跨區域應急聯動工作培訓,增強跨區域應急處置工作合力。在消防救援、紅十字等係統加強救援救助隊伍能力建設,開展實戰化訓練演練,不斷提升隊伍技能,做好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的準備。
(七)有效提升城鄉災害工程防禦能力
推進防洪工程建設,開展薊運河等一級河道達標治理,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推動州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大黃堡窪等蓄滯洪區工程與安全建設和黃港一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中心城區排水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積水片區改造,組織薊州區推進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提升山洪防禦能力。提升抗旱供水能力,加快寶坻引江、爾王莊水庫與寶坻石化管線聯絡工程建設。實施寶坻區、武清區和薊州區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提高抗旱供水水源保障和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按照《天津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等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田抗旱排澇能力。實施生態保護和修複,組織編製生態保護規劃,監督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重要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破壞恢複工作。開展北部礦山地質環境恢複治理工程。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嚴格飲用水水源地監督管理。推動落實濕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實施濕地保護恢複工程和保護區生態移民工程,改善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加強海岸帶保護修複,堅決落實中央圍填海禁令,對海岸線實施嚴格管控、分類管理和分段保護,實施中新生態城臨海新城北堤防災減災提升和生態修複工程,積極推進圍填海曆史遺留問題區域生態保護修複。實施公路水路基礎設施改造,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對重要交通生命線公路橋梁實施排查鑒定,針對承載能力適應性不足橋梁、獨柱墩橋梁、船舶碰撞隱患橋梁等,組織開展公路危舊橋梁改造。結合實際出台我市港口基礎設施維護管理製度,指導督促維護單位加強港口基礎設施維護管理,持續保障港口基礎設施使用狀態。加強抗震設防能力,推進實施城鎮住宅、農村民居、大中小學校、醫院、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網絡、電信網絡、危險化學品廠庫等房屋和公共基礎設施防震加固工作,開展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建設天津地震工程與工程韌性實驗基地,健全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政策、技術、標準等支撐體係,建立房屋設施加固數據庫,推進重點區域和重點房屋設施的示範性抗震加固。實施突發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對已查明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開展避險搬遷和工程維護,完善應急處置體係,最大程度減輕危害。推動落實《天津市森林防火規劃(2022-2025)》重點任務,開展森林防火應急道路、林火阻隔係統建設。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監測體係建設,積極指導各區做好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等林業有害生物基礎設施日常管理維護。
(八)有效提升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能力
優化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等自然災害監測站點布局。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建設新一代地震立體觀測網絡平台、智能網格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係統等,形成空天地一體化全覆蓋的災害事故監測感知網絡。建立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研判及應急處置機製,健全風險趨勢、災情信息動態聯合會商機製,建立監測預警和災情報告製度,提高重大風險早期精準識別、風險評估和綜合研判能力。依托天津市應急管理信息化(二期)工程,加強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完善市級應急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健全致災因子、承災體、救援救災力量資源等自然災害信息資源獲取和共享機製,整合各部門信息資源,暢通響應渠道,實現資源共享,提升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係統,推進應急廣播體係及基層信息平台建設,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持續推進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加強專業培訓,提高人員在隱患排查和上報、預警信息傳遞、災情報送、組織群眾避災避險等方麵能力。結合消防救援實戰需要,組建市消防救援總隊通信人才庫和示教團隊,開展通信師資骨幹業務培訓和“百名無人機飛手”資質認證培訓,提升基層通信人員能力。修訂完善多層次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製定實施氣象預警製作發布與應急響應聯動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開展分災種、分區域、分行業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優化城市氣象綜合防災布局。健全實時熱備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應急聯動機製和社會響應機製,提升必要時采取“關、停、限、避”等剛性措施保障人員安全的能力。建立自然災害輿情監測收集、分析研判、快速響應和新聞發布機製,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加強輿論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九)有效提升自然災害救援救助能力
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構建以地震、水域、山嶽救援等隊伍為基礎,“災種全麵覆蓋、力量全域輻射、優勢相互補充”的綜合性消防救援力量格局。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嚴格落實《天津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管理辦法》,針對突發事件應對需要,組織或者依托有關單位,加強抗洪搶險、森林火災撲救、地震和地質、海上應急救援等相關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推進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正規化建設、專業化救援、科學化管理水平。結合應急管理部製定的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配備目錄,製定市級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工作方案,加大各類應急救援隊伍裝備配備力度。加強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實施天津市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工程,統一規劃布局,依托現有資源力量,針對森林火災等突發事件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推進區級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健全區域應急救援指揮體係,配齊應急救援裝備和個體防護裝備,完善指揮機製,強化培訓演練。加強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完善航空應急救援工作機製,統籌利用現有資源,采取直接投資、購買服務等方式,增強航空應急救援力量。推進森林防火航空救援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在薊州區北部山區建設2個、武清區與津南區各建設1個,共4個臨時停機坪。提升災害救助工作水平,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機製,健全災害應急救助、過渡期救助、倒損民房恢複重建等製度或規程,科學實施災後恢複重建的綜合損失評估、重建規劃編製、組織開展重建工作。加強中心或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及基層避災點建設,製定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建立應急避難場所管理及啟用機製,建設應急避難場所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數據庫,實現緊急避難場所基本全覆蓋。
(十)提升災害搶險救援和生活救助應急物資保障能力
根據儲備工作需要和現有庫房實際情況,采取新建、改擴建、租賃、委托等方式開展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推動現有倉庫設備設施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完善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布局,設立2個以上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分中心,構建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救助物資儲備網絡。積極推進區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建設,提升區級救災物資保障能力。完善紅十字物資儲備庫建設,提升現代化管理以及應急物流運輸能力,儲備帳篷、棉服、家庭箱等救災救助物資。科學確定救災物資儲備品種及規模,準確掌握全市各級救災物資儲備底數,加強救災物資儲備信息化管理。加強重點應急物資產能保障能力,開展產能摸底調查,提升產能優化配置水平,推進實物儲備與產能儲備相結合,製定產能儲備目錄清單。建立救災物資收儲、集中調度、緊急采購、緊急生產、緊急征用、道路運輸、調撥分發等機製,構建有效的救災物資供應保障體係。加強與大型骨幹物流企業應急物資裝備緊急運輸合作,提升社會化物流資源利用率。建立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綜合交通緊急運輸管理協調機製,加強物資裝備統籌調配,建立重點時段應急運輸保障預案,完善儲備應急運輸力量。
(十一)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能力
推動應急管理領域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應急救援關鍵技術及專用搶險救援、應急指揮通信、緊急生命救援、公路搶通保障等裝備研發。鼓勵和支持先進技術裝備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推廣應用,淘汰落後技術裝備。在科技計劃項目中,將應急救援、防災減災救災等相關技術和裝備研發列為重點支持方向。加強防災減災基礎理論和應急監測、風險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發,探索製定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清單,推進研究成果轉化為預測預報預防等能力。加強自然災害防治智庫建設,組建自然災害防治領軍人才隊伍,成立專家谘詢委員會,打造專家資源共享平台,提升災害防治和科學處置決策水平。鼓勵高等院校開設防災減災相關專業,加強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範、應急管理等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深化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積極培養專業人才。研究製定防災減災救災相關科技發展扶持政策,促進政府、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完成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實施承災體抗震性能網格化調查,建立地震災害風險動態評估技術體係,分類開展建築工程結構抗震性能評價、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與災害風險隱患識別,建立全市地震災害情景構建及應急管理係統平台。製定全市活斷層探測規劃,開展天津全域地震危險源精細探察和地震工程地質標準鑽孔勘察,編製完成1:25萬地震構造圖,推進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與危險性評價。搭建地震災害防治業務平台,實現全市地震災害風險精細區劃。發展以數值預報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雙輪驅動”的氣象預報技術。做好重點領域服務保障,加大農業重點區域以及重要農事季節的抗旱防雹力度,減輕災害損失。大力開展生態修複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發揮其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植被恢複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十二)有效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
加快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平台建設,整合安全生產、自然災害、交通運輸等行業領域監測子網,彙聚物聯網感知數據、業務數據以及視頻監控數據,實現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一網統管”。製定我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措施,提出建設靈敏韌性之城,強化防災減災能力等工作舉措。按照《天津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有關要求,完善區、鄉鎮、村三級綜合治理中心功能和運行機製,強化農村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安全管理責任,推進平安鄉村建設。街道(鄉鎮)組織有關單位,依托民兵、預備役人員、警務人員、醫務人員、保安員、紅十字救護員等有相關救援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員,組建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為基層應急管理機構配備常用應急救援裝備和個體防護裝備,推動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區(村)建立應急物資儲備站點,實現應急物資靠前部署、下沉部署,增強街道(鄉鎮)、社區(村)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能力。指導各街道(鄉鎮)落實消防工作責任,建立健全基層消防工作站,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製度,組織開展消防檢查和宣教,督促整改火災隱患。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設,新增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不少於70個。推廣自然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實現基層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按照“九全”工作機製,加強網格員對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日常巡查、預警信息傳遞、風險隱患信息報送等職責落實,加強宣傳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知識,配合專業人員完成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排查任務。以網格化管理為切入點,健全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強化專職力量,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實現每個社區(村)“六個一”目標,即一個預案、一支隊伍、一張風險隱患圖、一張緊急疏散路線圖、一個儲備點、每年至少一次演練,在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區(村)建設應急管理服務站。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把《方案》實施工作作為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重要任務,錨定《方案》明確的工作目標,梳理《方案》中與本單位相關的工作任務,細化任務分工,明確責任主體,落實工作舉措,確保各項任務有序推進,目標如期實現。各區要結合《方案》製定本區“十四五”時期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工作方案或計劃,進一步提升區級自然災害防治工作水平。
(二)強化銜接和協同。各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方案》與本區、本行業各類相關規劃的銜接,將《方案》作為製定階段性工作計劃和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加強銜接融合。在任務實施過程中要優化整合資源,完善跨地區、跨部門任務實施協同配合機製,統籌工作任務和項目實施。同時要加強對《方案》實施的宣傳引導,營造有利於《方案》實施的良好氛圍。
(三)強化資金保障。各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完善政府投入、分級分類負責的防災減災救災經費保障機製,所需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等資金,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和各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原則,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合理安排。突出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應急準備等方麵資金投入,完善財政、金融等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推動實現經費多元化保障。
(四)強化跟蹤推動。各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將《方案》中本單位工作任務納入年度工作考核範圍,明確標準要求,加強督促自查,掌握任務落實進展情況,分析解決存在問題,不斷提出改進措施,推動任務落實完成。市減災委辦公室負責《方案》實施工作日常組織推動,跟蹤分析實施進展情況,適時開展監督檢查,及時向市減災委報告工作進展,根據需要提請市減災委開展工作督導。
附件:天津市貫徹落實“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實施方案任務分工表